新闻动态News
首页新闻动态 – 商会新闻
众政协委员与统战人士读陈利浩《微言集》感悟撷萃
发布:2022-03-18 15:06:06 发布人:浙江商会



3月9日,人民政协报官网《众政协委员与统战人士读陈利浩<微言集>感悟撷萃》一文,分享了全国政协、统战部门的领导干部、专家对本会陈利浩会长建言议政文集《微言集》的研读感悟,今日头条、学习强国等多个平台转载。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全国政协开展的读书活动启动以来,广大政协委员和统一战线成员读书学习的积极性日益高涨。近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邵鸿作序的《微言集》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收录了九三学社社员陈利浩从2007年率先提出“低碳经济”建议以来的历次建言,包括发表在《人民日报》《学习时报》等媒体上的时政文章、在各级政协的大会发言、调研报告、“直通车”和协商建议等。

正如邵鸿副主席在《序》中所述,该书具备“勤于思考,敏锐多产;眼光超前,见解深刻;成绩显著,影响较大;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的特点,“体现了中国统一战线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认同并为之倾力奉献的优秀品质。一方面,书中探讨的一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仍然存在,因而相关的思考和意见建议,在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完全可以继续运用于各种履职建言工作之中。另一方面,又是一本如何做好议政建言工作的参考书。读其书,当能让从事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工作以及其他关心国家发展进步的同志们从中获得启发,汲取智慧,提高议政建言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履行政治职责,从而为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我以为,本书最大的意义应该就在这里。”

《微言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可读性强,深受社会各界喜爱,被誉为政协委员履职的参考书。现刊登几位政协委员、统战干部的读后感,以飨读者。



既要“前瞻”,也要“后顾”
——读《微言集》有感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赖明

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陈利浩同志的《微言集》,以“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建议”开篇,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在所作的《序》中对此给予充分肯定。我在九三学社中央分管参政议政工作多年,亲历了利浩同志的建言“从普通社员的建议变成党派参政议政品牌”的全过程。重读有关文章,颇有感触。
最初,利浩同志是以珠海市政协委员的身份提出关于“低碳示范区”的提案。之后,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全会安排他作了一个专题讲座,时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陈抗甫同志听完后,给予高度评价,鼓励他从广东和全国的层面继续深化建议。在广东层面,《创新发展模式,建设“低碳”广东》(《微言集》第12页,下同)的建议和后续的调研报告得到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多次批示,助力了广东“低碳建设示范省”的建设。在全国层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建议》(第3页),从战略定位、谈判立场、市场机制、试点先行、税收杠杆、财政激励、能力建设、全民参与等多个角度提出富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引起了九三学社中央的高度重视。正如邵鸿副主席在《序》中所述:在此基础上,当时九三学社中央的韩启德主席连续数年围绕这一主题率队开展调研,向党和国家提出系列建议,九三中央关于低碳发展的提案亦被选为全国政协一号提案,为推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和制定相关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天,“低碳”已经从当年需要“扫盲”、科普的生僻概念成为“全民热词”,“碳达峰”“碳中和”成为重大国家战略,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等成为各行各业以及全社会的共同目标。利浩同志在低碳领域的持续建言、身体力行也已被他所获得的多项全国性荣誉所证明。然而,我觉得更值得总结和思考的是,在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坚持低碳发展这一“前瞻性”建议时,利浩和九三学社的同仁是如何“后顾”,消除当时存在的种种疑虑的。
调研中,有两个最大的疑虑。其一,提倡低碳经济,碳排放相对较高的产业,如石化、造纸、钢铁等是不是就不能发展了?其二,在科学上,气候变化是否由碳排放所导致尚有不同意见,限制碳排放还要对外承诺,会不会掉入西方国家设置的“陷阱”?
对于第一点疑虑,我们通过深入的调研逐步深化了认识:没有“高碳”的行业,只有“高碳”的企业。“低碳经济并不限制特定的产业和行业,全球领先的低碳经济示范企业中就有石化和造纸企业,关键是这个企业在同行业中的能耗和排放水平必须是先进的。你要发展低碳经济,不是不可以引进大石化、大炼油,而是这些企业应该在同行业中达到低能耗、低排放。发展还是硬道理,党政领导对GDP的重视是合理的,我们应该、也只能在用好发展权的同时减少碳排放。”(第28页)
对于第二点疑虑,我们不纠缠气候变化原因的科学探讨,也不争论到底何时、作出何种减排承诺,而是分析、强调“对于中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更体现在保护赖以生存的自身环境、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第24页)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根本不需要考虑气候变暖到底是不是人类活动引起、我们对外承诺会不会影响发展等问题。我国的人口基数、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对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决定了我们没有其他道路可走。”(第29页)
这样,在提出“前瞻”建议的同时,充分了解、分析、消除可能存在的“后顾之忧”,就大大减少了建议被关注、被采纳、被实施的阻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在对产业、经济“前瞻”建议的同时,还应适当地“后顾”传统与文化,从人文角度加深认识、提高自觉。时任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在广东调研时曾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有很多的先进理念,发展低碳经济要和文化的问题结合起来。”在《低碳经济和认识论》(第30页)中,作者提出了三个关系:
其一,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应“人定胜天”,只能“天人合一”。对大千世界,人类已知的部分远小于未知的部分,我们必须心存足够的敬畏。万物生而平等,自然以自身为目的,不因人类的评价而存在或改变。人类必须自治自大狂妄症,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承担起自己作为自然的一分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得到自然所可能给予的有限权利和馈赠。只有正确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我们才能自觉采取各种措施,减少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地球才有救。
其二,人类内部的关系。“阴谋论”的死胡同一定走不通,我们还是要遵从中国古代先哲“以和为贵”的教诲。人与人、集团与集团、国家与国家之间应该和谐相处,面对气候变化,大家更应该携起手来,通力合作。要求对方时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勿强加于人”;解决矛盾、调解冲突时应该“仇必和而解”。除了讲责任,更要重道德,在设计“外部成本内部化”机制的同时,还要“外部道德内部化”,让人类对大自然的亏欠变成每个成员的道德情怀。
其三,人与自我的关系。“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教导我们的人生态度。人理应追求温饱,但不是以个体的物质占有和感官享受为唯一目标,更不是罔顾社会公德和生态环境、一味追求浮华奢侈和挥霍的享乐主义。碳排放面前人人平等。个人的碳预算应该平衡,比如今天你坐了头等舱,下飞机后就应该多种几棵树增加碳汇。“发展是硬道理”,但只有顾及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才是真正的硬道理。人类不应沉迷于加法,而要学会做减法。
作者认为,“要走低碳发展之路,应该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三方面有一个全新的、清醒的认识。否则,即便不是气候变暖的危机,也一定会遇上集体行动的内在悖论而导致的其他灾难。面对积重难返,必须正本清源。”在十多年前,这个观点实属难能可贵。
今天,《微言集》中提出的与低碳发展相关的政策建议,有不少还在落实的“进行时”,从文化层面对低碳发展和低碳生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也有待继续深化。同时,既要“前瞻”、又要“后顾”作为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措施的议政建言思想论、方法论,更值得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参考和借鉴。我想,这就是体现九三学社集体智慧的《微言集》的价值所在。


《微言集》和“中国故事”

——《微言集》读后感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广东省医学会会长 姚志彬

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微言集》是九三学社社员陈利浩同志的建言议政文集,开篇就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这是他最早引起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和我本人关注的建议。其后,他参加了社省委、社中央各种专题的多次调研,提出不少建议,撰写很多文章。掩卷良久,思绪不绝。借用全国政协副主席邵鸿《序》中的话:“微言不微,大义存焉”。这个“大义”,不但是建议本身的意义,更是作者以多种身份、途径的各类建言,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生动故事的意义。
先来看身份。此书中,有作为九三学社社员的建言,这是“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身份;有作为政协委员提出的提案、建议,这是“政治协商制度”的身份;有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和非公经济企业家角度的发声,这是“统一战线成员”的身份;更有发表在各类媒体上的文章,这是每一个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跻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普通中国人的身份。而从书中的思想、观点中读者可以看到:无论哪一种身份,作者都是一个既有大局观念、又有独立思想和观点的知识分子。《微言集》体现的是各个阶层、各类群体、各种身份的人民群众、知识分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政治制度中的作用和活力。
再来看途径。书中各篇都有题注详细说明了“发声”的渠道。有九三学社党派平台的“信息专报”、“党派提案”、“直通车”;有各级政协的“委员提案”、“主席建议案”、“大会发言”;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非公经济人士的“座谈发言”和“情况反映”;有在各类纸媒、新媒体公开发表的文章;作者还介绍了他通过个人“自媒体”发起的数起全国性公益事件,通过“社会调查”首创的“金点子亮珠海”建议征集活动。凡此种种,几乎囊括了每一位社会成员反映诉求、表达观点、提出建议的各类制度化、非制度化的途径,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全过程民主”中政治参与的广泛和多元。
不同身份、各类途径,最后都应体现到建言的质量。《微言集》各篇都有特色:如“低碳”,是对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建议;如“名单管理”,是对防腐体制机制的制度化建议;如“取消对基本经济制度的时间限制”,更涉及现行法律、甚至宪法的修改;其余多篇,也都是对于政策、法规、法律进一步完善的可操作建议。议政建言所应避免的“对现行政策的附和、注解和诠释”,在书中几近绝迹。作者曾和我数次回顾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对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的指导:“既要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建言献策,更要利用相对超脱的优势,去考虑那些虽然不是党和政府当前的中心工作、但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完善党和政府的决策。”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协商民主”的精髓和优势。
利用不同身份,通过各种途径,提出对于发展理念、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优化、完善的建议,会不会引起误解、甚至招来压力?读者可以从书中看到:除了诸多建议被重视、采纳,作者本人也备受鼓励、表彰。如时任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批示,以作者为例在全国开展“如何当好政协委员”的大讨论,并结集《国士风采》;如中央统战部表彰作者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邵鸿同志在《序》中更对作者其言其人作了充分的肯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开放性、包容性、先进性的鲜活佐证。
《序》中提到,作者“以微博转发形式捐助温州动车事故幸存者小伊伊,为‘刻章救妻’的主人公廖丹捐款换取法院判处缓刑,个人出资为有关‘救人被赖’案件兜底以避免‘见死不救’等,广为社会赞誉。”这些事迹,在“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下更显可贵。但作者并不是单纯地在做“好人好事”,他对“用公益推动进步”的理解是:“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慈善和公益),倡导和践行符合人性和历史规律的价值观,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这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微言集》251页)他为小伊伊捐款,是为了弘扬特警队长“按照党的教导,以人民的生命和利益为最高命令”;帮助廖丹“退赃”,是为了呼吁、推动大病医保;出资为“救人被赖”案件“兜底”,是为了建立“让救人者没有后顾之忧,使‘取义’无需‘舍生’”的机制。幸如《序》中所述,作者帮助廖丹“6天后国务院领导同志即表态‘下决心推动大病医保’,1个月后国家发改委等6部门下发大病医保指导意见,廖丹也被法院从轻判缓。”由“鱼”及“渔”,制度之善才是大善。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硬实力”已被公认,但对“软实力”的认同相对较为滞后。其原因,有部分外国政客、媒体的抹黑,也有我们对制度、文化等“软实力”讲述、传播的不足。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协商民主、全过程民主的优势,展现中国知识分子的完整、真实形象,《微言集》不失为一个生动、合理、可信、可爱的范例。


资政建言,根在“学习”

——《微言集》读后感

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 李阳春

“建设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大国”、“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一贯倡导。《微言集》作者陈利浩同志是身兼民主党派成员、新阶层代表人士、非公经济人士等多重身份的统一战线成员。他在《后记》中表述:“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是我们思考、建言的泉源和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新时代参政议政的指引。本书中的十余篇文稿,都是我或现场聆听、或书面学习领导人报告、讲话后的体会。”作为直接联系作者的统战干部,我经常有机会和他交流学习体会和建议思路,见证了他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几年在全国政协联组会的讲话,都针对一个重大问题发表系统性论述。《微言集》中就收录了两篇作者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后刊登在《人民日报》的学习体会。

《构建政商关系新生态》(《微言集》第93页,下同)发表在2016年3月8日。当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并首次提出要建设新型的政商关系。作者在文章中论及:“亲”源自基本制度,“清”基于“立党为公”。“企业家的获得感与安全感,是一个国家经济活力的重要来源。中央用三个没有变强调非公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重申了党和政府对非公经济的大政方针”。他特别指出:“在政商交往中,大多数情况下主动权都掌握在‘政’的一边。政要疏,商欲而不得;政不清,商也只能配合。中央用为政商关系正名、定位,不仅让政商双方都有规可依、有度可量,更是为领导干部如何跟企业家打交道划出了底线,拓展了空间,协力同心、健康向上的新型政商关系指日可待。”

《有担当才是真情怀》(第110页)发表在2017年3月6日。当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良好社会氛围”,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同知识分子打交道,做知识分子的挚友、诤友”。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对来自知识分子的意见和批评,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就要热忱欢迎”。作者则从知识分子的角度提出“摆正位置”、“客观豁达”、“日日求新”的自我要求,作者在文章中写道“从执政大局出发,即使批评没有被全盘接受,也要想到一定有助于还原真相;建议没有被照单全收,也要想到一定有利于完善决策思维,无需自感挫败,继续积极建言。”

《微言集》还收录了作者发表在其他媒体的学习体会:

《“竞争中性,平等保护”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之本》(第187页)发表在2020年7月22日。前一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强调“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作者从座谈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个体工商户代表一起参加,发言代表也覆盖了各类所有制企业,这是史无前例的,鲜明体现了对各类市场主体竞争中性、平等保护的理念”为切入点,论证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市场竞争领域企业的所有制分类已经不再具备必要性,也逐渐失去可行性,应予逐步淡化、取消,这是竞争中性的前提。”他同时呼吁:“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公平、幸福和自由才是企业和企业家的根本价值所在。”

《用良好的社会秩序来激发和引导社会活力》(第198页)发表于2020年8月25日。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们就“十四五”规划编制等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作者以习近平总书记“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的论断为指导,指出“活力是秩序的基础和前提,激发、优化社会整体活力,应该是设计秩序的唯一目的、衡量秩序的唯一标准。”并呼吁“不忘改革开放的初心,在经济领域,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来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社会领域,用良好的社会秩序来激发和引导社会活力;在法治领域,用党的领导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

《“人民主体”是改革开放的真谛》(第201页)发表在2020年10月16日。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作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除了宣示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和决心,还洋溢着真挚的人民情怀”。他结合讲话中关于“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的明确要求,指出“反复出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的警示。作为一个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的执政党,让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不再反复出现,是使命、担当,更是承诺、责任。”

《发挥政协优势,推进“精准商量”》(第140页)发表在多家刊物。2014年,作者在纪念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现场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涉及一部分群众利益、特定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这部分群众中广泛商量”的要求时深受触动,“因为在实践中这正是一大短板”,“不少涉及特定群众利益的事,往往是领导讲一下倾向性意见,找几个专家论证论证就给定了,受影响最大的那部分群众的呼声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在很多时候他们只是被代表’‘被商量”。他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明确要求体会为“精准商量”,学习心得先后在《全国政协机关通讯》、《中国政协》上发表,2019年,文章主要内容被选为九三学社在全国两会上的大会发言。

上述的学习体会,心得独特,或角度、或深度、或观点、或建议,不落窠臼,这应是第一时间被媒体选用的主要原因。对于党中央的其他重大战略部署,作者也都认真学习、完整领会、积极建议。试举两例:

2020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作者认为“这体现了对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担当,体现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的有效作为”。但当时少数舆论将中央部署解读为“逆市场化”,解读为“处理国家和民间大资本的关系”,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市场化改革和民间资本。作者在文章中论证了:“与垄断相关的资本无序扩张,无论是对平台和市场规模的滥用,还是利用资本规模不当占用资源,抑或财富无序的过度集中,都是对市场规则的无视、对竞争机制的破坏。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只能通过有效监管下的市场机制,通过法治保障下的公平竞争、而不是其他。”(《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与市场机制》,第210页)

2021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的发布,意味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推动的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进入实质阶段。作者引用《总体方案》中“用足用好澳门自由港和珠海经济特区的有利因素”、“充分发挥澳门对接葡语国家的窗口作用”的要求,对照澳门“自由港无港口”,导致“窗口无窗户”的现状,提出建议:由国家主导,借助珠海高栏港的港口资源,发挥澳门“自由港”的资质优势,在横琴深合区配置货物贸易、远洋运输、国际结算及相关的产业、企业和机构,建设以“澳门新港”为主体的远洋运输、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中心,推动澳门适度多元化,带动珠海、珠江口西岸的发展,开辟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窗口。这个建议,还在广东省新阶联的参政议会上专题交流,并成为人民网和广东省政协联合主办的“界别圆桌汇”的主题(《粤澳深度合作,“澳门新港”建设是关键》,第240页)。

“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对于统一战线成员,学习更是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履职能力的唯一途径。但是,不能生搬硬套,不能人云亦云,而应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紧密结合、良性互动。《微言集》中的学习体会,正是作者诸多高质量资政建言的基础。这就是《微言集》给我们的深刻启迪。


问题导向,措施跟上

——读《微言集》有感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监督委员会委员 戴晓雁

阅读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陈利浩同志的议政建言文集《微言集》,启发良多。同为九三人,我与作者相识多年,全国政协副主席邵鸿在《序》中所述获时任中纪委书记王岐山肯定的建议,我更是亲历者和汇报人。重读有关文章,深有感触。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对公职人员的财产核查方式成为关注焦点。作者提出借鉴证券监管部门用信息系统监控资本市场的方式,建立“公职人员财产名单管理”制度,使之成为财产监控的“专业摄像头”(《微言集》第37页)。

当时,有些论者认为应照搬“财产公示”。作者认为:“财产公示”本身不是目的。除了从政治伦理的角度象征“官员有勇气接受监督”,公示主要是引入“公众核查”、消除“申报不实”的手段。但是,因为公众掌握的信息有限,公示就类似于“发动路人拍汽车超速”,难免漏拍、误拍,其他的副作用也很大。作为上市公司董事长,作者引用对上市公司高管及其家属股票交易的管理办法:通过证券交易系统实时监控高管及其家属的股票交易情况,一旦买卖了特定股票,交易系统立即自动报警并进入事先设定的鉴别和处理流程。借鉴这一思路,他提出对公职人员本人及家属的财产实施类似的“名单管理”,通过信息系统监控、核查公职人员的收入、财产的存量、增量和其他变化,如遇异常由系统自动报警,进入甄别和处理流程,减少人为干预。监管部门可以随时掌握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查和处理。

“名单管理”解决了公职人员本人及其家属成员名下的财产核查,但公职人员让他人“代持”的财产怎么办?这是专家们在研讨时最大的疑问,因为如存在代持,公职人员的财产核查将流于形式。作者介绍:公司上市前,每个股东必须披露“是否存在为他人代持股权的情形”。参照这一做法,他建议:修订有关财产登记的法律法规,规定财产所有人需如实披露“是否代别人持有、为何人代持”,否则代持者和被代持者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样,代持人有了“婉拒”的可信理由,被代持人增加了“到时候收不回来”的额外风险,可以大大减少公职人员通过他人代持隐瞒、藏匿财产的行为。

通过名单管理、披露代持等方法,公职人员的收入及财产信息被完整掌握了,会不会验证“腐败普遍”?作者进一步提出了“财产分色”的建议。他认为:如果把公职人员工资性收入以外的所有收入都归为“腐败”,不但不符合事实,也一定会成为财产核查制度决策和实施的障碍。他建议,把公职人员的收入及财产分为白、黑、灰三色,其中,白色为工资性收入及其他的正常收入;黑色为贪腐所得,即由权钱交易形成的收入;灰色为非权钱交易形成的、但又不在“正常范围”内的收入,如逢年过节的“红包”、婚丧嫁娶的礼金等。作者指出,由于权钱交易的原因是“权力集中在少数部门、少数人手里”,真正有贪腐行为的公职人员从比例上应该只是少数,大多数公职人员“白色”以外的收入只是“灰色”的。“黑色”和“灰色”在数额、恶劣程度、社会危害性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对于灰色收入,应本着“既往可以不咎,以后坚决杜绝”的方针进行处置。对于黑色收入,则必须“发现一个,查处一个”。这样,才能保护多数、打击少数、凝聚共识。

以上建议,成为九三学社的在全国两会上的党派提案。2013年3月4日,时任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联组会,我在会上基于上述内容作了发言,得到王岐山同志的当场肯定。中纪委在对提案的答复中表示:建议对于完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很有借鉴意义,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研究论证和加以吸收。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也就此专门召开了“名单管理”研讨会,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出席,法律专家和反腐学者称其为“最具备可操作性的反腐方案”,并指出这是用技术部分弥补制度失灵、用系统自动运行尽量替代人工干预、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借鉴于政治制度设计的创新思路。

近年来,党员干部自行申报和信息系统自动核查相结合的公职人员财产监督方式成效显著,利浩同志也时刻关注工作进展、适时提出完善建议。《与时俱进,完善“干部个人事项申报制度”》(《微言集》193页)就是最新的建议。作者指出,随着社会数字化的进程,包括公职人员在内的社会成员的主要财产已经记录在信息系统中。“个人事项申报制度”实施多年,申报者和核查者对信息系统数据的完整和共享程度都已经非常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再由个人把明知在信息系统里已经完整记录的事项进行申报,已经基本上失去了“考验申报者是否忠诚”的意义,反而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挤占正常工作的时间、精力;由于客观原因导致“漏报”误伤干部和影响工作;由于亲属之间告知不及时或遗忘而导致漏报、造成后果可能损害家庭关系和亲属关系等等。作者建议:今后,申报的重点应逐步放到信息系统尚未记录、或尚未完整记录的事项上,如是否有财产代持、是否有境外存款及资产、是否有需要回避的利益关系等。对于组织可以随时通过各类信息系统掌握的个人事项,逐步改由系统自动统计、无需再由个人申报,与时俱进地完善有关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从名单管理,到披露代持、分色管理,再到完善“个人事项申报制度”,作者提出的系列建议,正是发现问题、提出措施、持续完善的生动实践。这正是《微言集》给我们的启示。



Process: 0.0240s
0.0248s